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Property
Jun 28, 2024 03:13 PM
文章来源
看的书
1、《粟裕回忆录》
2、《解放战争》王树增,感觉没有决战写的好,可能主要原因在于又想写整体,又要突出底层战士的英勇,结果看的比较累。
3、《决战》
4、维基百科及提供的相关资料,这个比较不错,能顺藤摸瓜,查不到不少国民党的资料。
5、华野战史
看完得出的几个结论:
解放战争整体
1、粟裕为什么不是元帅
因为虽然表现好,但起步太低了。抗日战争结束时,只是一个师长。(具体见下方华东组织架构变动图)当时的结构是陈毅-张鼎丞-粟裕,对应的是方面负责人-区块负责人-具体部队负责人,对应授衔来看,基本是元帅-大将-上将。看张云逸、陈士渠、宋时轮就知道。
2、整体就解放战争来说,的确林彪、粟裕两人战功很大。
四个野战军分工: 1、1野抗压、挨打、保卫党中央,一直打防守比较多。 2、2野本身条件不算好,还要被毛主席要求千里跃进大别山,去对方地盘霍霍、找食吃。整体思路就是去对家屋里打架,打环的家具也是老蒋的。但也真的是不容易,很惨。 3、3野原本有山东和华中两块,山东的主力基本全部跟着罗帅抽调东北。剩下的山东和华中合并为华野。按照多方描述,毛主席原本的想法是山东的地盘不能丢,华野还要抽调人和2野一样派人过江去霍霍,给1野、4野腾出空间。然后粟裕就提建议,先在江北打,毛主席也接受了。从这点看,老毛不亏为一代明主,能听的进人劝。 4、4野,是党中央给予希望最大的地方。当时共产党的整体思路就是其他三个野战军拖,等四野出山。从当时的环境来看,东北有这么几个优势。
- 属于金角银边草肚皮里面的金角,只要拿下来,就能作为大后方,不用四面对敌。同时,背靠苏联,方便获取援助。
- 东北从张家开始,就具备比较好的工业基础。当时美、苏的军援还是给土工比较大的震撼,比较早的意识到了,战争比拼的就是工业实力。
- 苏联出兵东北,方便接受,有空子钻。
但是没想到,粟裕在华东打的这么好,一直和对面主力刚,还赢了。极大的吸引了对面主力,为其他地方争取了发育时间。
3、共产党复盘能力胜出
一直说马云非常喜欢学习毛选,我看最得精髓的就是共产党的复盘总结能力,这一块要比国民党强太多。每战必有总结,然后不断推广,边打边改进。
4、老毛的战略能力比老蒋强太多了
一开始就想清楚了,4野抢占东北、1野打防守、2野3野在对面野区霍霍拖时间。虽然过程很曲折,但是整体解放战争的进程基本按照老毛的整体思路在走。
5、一直坚持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一部分,边打边发育。
可能那个时候,老毛、粟裕都不知道兰彻斯特方程,但是英雄所见略同,这条一直坚持的很好。但凡不坚持的,都出了问题。(例如7月分兵)
具体就华东而言
1、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
华东战争一个很大的贡献者往往被人有意无意的忽略了,就是饶漱石(华东王)。可惜后来出了事。
2、七战七捷,崛起的开始
如上面提到的,老毛一开始要求粟裕过江去霍霍,粟裕提出先在苏中打几仗,老毛一看有异议再加上有道理,就让他试试。不变的是:吸引对面主力,变得是:外线作战→内线作战。
3、泗县战役,两淮失守
简单来说,山野(陈、宋时轮)想在泗县打,粟裕不同意但没争过,结果出了问题。主要原因是:
1、领导层有分歧,没有集中兵力。
2、实力还是有差距,暂时不能硬刚。
泗县战役促使大家意识到,山东和华中相互影响,再者需要合兵一处,形成更大的局部优势。另外,蛮佩服陈老总的,能接受批评,没打好就是没打好。总结的也快。
4、宿东战役
背景板戴之奇,做人不能骄狂。这一战规模不大,但是对于粟裕来说比较关键,相当于遵义会议之于毛主席,初步确定了粟裕在华东的军事指挥地位。
(鲁南战役和莱芜战役跳过,感觉没啥特殊的)
5、孟良崮战役(组织能力差距)
单独挑出来记录下,此战让国共两党组织能力的差距显现无疑。
1、国民党内部的不合、见死不求已经被诸多的著作、影视剧表现的足够。
2、从个人来讲,平时要注意团结同志,不然关键时刻会出问题。
3、共产党内部其实也有不合,不管是电视剧还是书籍,大都是春秋笔法,看的人懵懵懂懂,后来才回过味儿来。直接点来说,就是粟裕升的太快,山东野战军不太服气,陈毅强压。豫东战役也有表现。
4、林彪说“粟裕尽打神仙仗”,回过头来看,孟良崮差点玩脱了,粟裕真的胆子大,敢打,还打赢了。
6、七月分兵
这里华东吃了一个大亏,主要原因还是整体实力差距太大了,老毛被逼的没办法,才让华野出击吸引主力,结果没打好。
(这里查了好多记录,发现华野差点被取消了)
7、豫东战役(翻过山尖的一仗,也是争议最大的一仗)
玩lol 的都会关注某一波团之后,经济反超或者攻守异形。那么对于华东或者说全国的解放战争来说,豫东战役就是这么关键的一仗。虽然这一仗,打了一个平手。(国共都说自己赢了)
1、7月分兵的延续,整体思路还是按照毛主席的要求,进行外线作战,吸引对方主力,拉住国民党主力不去东北,同时减轻西北1野、中原1野的压力。这是整体的作战目的。开始也是老毛觉得这样不行,为了实现上述目的,实现外线作战,要求华野过江。粟裕提出异议,陈粟二人奔赴中央商议,提出小淮海的作战设想。
2、好的是,这次没有分兵,基本上集中华野的全部主力。
3、再次体现粟裕用兵偏险的特点,也是差点玩崩盘了。
4、国民党貌似最团结的一仗,基本都没有拉稀,结果发现还是打不过。可以说这一仗,把国民党的心气打没了。促使了后期国民党的畏首畏尾和起义。
5、要学习的是,有意见要提,但是要注意提的方式方法、理由要充分而全面。摘录部分:职对目前战局,虽经月余之考虑,但不成熟,恐有不周,致未敢轻率呈述。兹特呈报如下。。。。从措辞的委婉看得出粟裕的惶恐与谨慎。
6、有意思的是,战前中原野战军对于粟裕的意见也持支持态度,是非常关键的一票。
7、豫东战役前期打的不错,后期接连出问题:a、黄百韬过了兖州 b、中野11纵没挡住 c、胡的增援
8、再次查了不少资料,豫东战役期间,虽然粟裕是代司令,但是按照中央的电报,粟裕只能指挥西线兵团,对于山东兵团没有实际的指挥权利。
8、淮海战役谁指挥的
从组织架构和历史电文原本上来看
- 毛主席指挥的
- 刘陈邓指挥的,因为当时的组织架构是中央-中原局-中野、华野。
- 邓指挥的,也对。邓是当时中原局党政军的最高决策人。
- 刘粟指挥的,可以这么说。两个实际干活儿的负责人。
- 粟指挥的,不对。只能说淮海战役华野干了很多活,从比例上来看,占大部分。
9、天下何人不通共
不怪现在谍战剧多,共产党在谍报工作上的确做的好,用的也好。
10、淮海战役
不写是因为不想浪费时间,因为到淮海战役真的要打的时候,国民党其实基本已经输了,双方领导人想的事情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。比起大家研究淮海战役本身,我更关心决战之前的双方谋篇布局。
11、多看台湾的资料
看台湾的资料非常有意思,果然是失败者对于反思更深刻。
附:华东组织架构变动
1946年


1947-7月到9月:挺近中原时期


1948-8月到9月: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



1949-3月:华野改成三野


附
- 作者:令狐afmaof
- 链接:https://www.lhuafmaof.cn/article/21d59b8d-c248-413e-baa7-17185066b1f3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